這件玉翎管玉質較差,玉內有墨點,但形制打磨仍一絲不荀,似為清晚之作!
這件玉翎管玉質較差,玉內有墨點,但形制打磨仍一絲不荀,似為清晚之作!
這件和田白玉翎管2006年10月19日購於台北唖舍。
當時唖舍店址仍在仰德大道入山口附近,網拍與在店買賣業務甚佳,推測龍氏兄弟已偵知兩岸間古董市場榮枯之轉換變化,先由其弟至北京發展,後兄弟二人均以大陸為業務基地。渠等經營古董生意之態度極佳,確實做到以客為尊,常言物件離店均有書面文字說明買賣日期與交易品名年代內容,雖未明言,但經常表示出門物件,售後均願以原價購回,以示信用。
個人認為此種負責態度,幾乎使店家與藏家間都具長期互榮互利之朋友關係。倘藏家某日意若處理其藏品,自然會找此等具信用之店家代勞,豈不又呈互動美事!
此件白玉翎管是正和田料所製成,玉質潔白温潤,配以紅珠,很宜佩帶隨身盤玩!
這件白玉無事牌係1995年時向永樂陳顯世老板所購,由和田玉料所製成,全器罕見厚實,遠較一般玉牌厚重。
無事牌上部正反兩面均飾以如意雲紋,構圖美觀大方!圖二及三照片拍攝技術與背景太差,影像似有嚴重色差,圖一較近原物。
個人認為應是清到代玉件。
這件浮雕獨佔鰲頭和田白玉牌得自美國采豐堂寶石集團總裁毓子重。毓子重是滿洲旗人,曾任世界滿族文教基金會主席,中華民國滿族協會理事長及美國華人珠寶商會理事長等職,在商場上頗為活躍!
數年前一位外交部同事胡淳卜與其係紐約舊識,知其經營玉器生意有成,也知個人玩玉,乃引介至其台北仁愛路居所相識,並承其贈送這件白玉牌為見面禮。渠應是清朝官貴人家之後,自幼喜歡玩玉,常在早年中華商場年代,出入古董店賞玉玩玉。後至美經營古董店有成,早在1990年代即自新疆進口和田玉原石在美琢玉販售,自成一家。
這件浮雕獨佔鰲頭白玉牌係用和田料所製成,玉質柔細温潤,雖為新雕,但浮雕俊美,"獨佔鰲頭"寓意吉祥;用美麗木盒以皇家黃色存放,更顯珍貴!
這件白玉牌是1998年在洛彬磯服務時所購,那家古董店是假日逛街時偶遇,向李姓老板買了頗多玉質甚佳鼻煙壺,一、二枚玉扳指,再就是這件白玉牌。
此件白玉牌是和田玉料製成,玉質柔細潔白,温潤可人。全器製作規整,拋光細緻,雕功精湛。牌上端為如意雲紋,中鑽一孔;牌身正面刻佛教吉祥紋飾,背面刻兩文字,外作陰線雙框。玉友寧人兄曾指教右邊"呆呆"是"梅"字,另左邊應是"夀"字,"梅夀"兩字,旨在祝福長壽之意。
應是入清到代白玉牌美品佳作!人與玉偶然相逢而聚,亦是有緣!
這件玉牌購於2006年左右。
糖白玉質,牌上部雕如意雲紋,正面牌身刻以樹木山景,背面例用吉祥文字,雕功呈現粗大明方式之風格!
這件和田白玉褐沁福壽綿延玉牌飾是2006年6月26日所購。
此玉件長十餘公分,體積頗大,正面雕一蝙蝠展翅於兩顆壽桃之上,壽桃枝葉綿延,雕功轉折精湛,栩栩如生;四周圏有邊框,四角呈凹入狀。背面拋光平整,但有後刻詩詞一首,文字雕功欠佳,毫無加分效果!
個人認為就此和田白玉褐沁福壽綿延玉牌飾之精湛雕功研探,原玉件製成應不晚於清中期!
這件玉如意鏤空蓮花鎖片是2006年10月網拍所購,當時說明為明中期和田白玉?此玉件外圈是如意形制,比較特別的是中央部分呈現鏤空蓮花狀,就鎖片的形制而言,較為罕見。
這件購於1995至2000年間,確期已不復記憶。如意形鎖片是常見形制,正面雕有梅枝梅花綻放,刻法功力梅枝轉折甚佳,背面去地陽雕"梅壽長春"古體四字。
個人認為有提色作舊情形,斷代與玉質均仍待探討。
這件玉鎖片中央長方框內一面雕有亭石樹園景,另面刻有"玉堂富貴"四字,框下正中有鏤空盛開牡丹花一朶,外圈以雙面雕雙龍,為標準鎖片形制,全器製作與刀功均欠精緻圓熟。
這件"玉堂冨貴"雙龍鎖片是2005年10月購自網拍,六年前的網拍偶有不錯的老玉件,價格亦頗合理,這也反應出一個現象,玉器的價格不斷調高,台灣的玉件漸漸減少,大陸玉販經常性來台收玉回流,擴大到各類中華文物。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,人民尤其是富人,早已從衣食温飽,進展到休閒精神層次的追求,這是必然的發展趨勢,只是轉變得太快!
這鎖片玉件一面雕牡丹花開,另面刻玉堂冨貴四字,框下有蝙蝠一隻表示福到之意,外圈以雙龍環繞,是標準形制。
個人認為龍首與龍身有提色做舊現象,斷代應為不過清末民初之玉件。
這件龍紋玉嵌件是和田青白玉製成,近年經由網拍所購,祥龍飛馳於雲深不知處,全器打磨完整具清代冶玉特色,應是清代晚期作品。
這玉件購於何時不復記憶,約略記得是否應買下曾稍作考慮,個人買玉純在玩賞,凡玉件購後一完上手盤玩,最仔玉件不剌手一手握,這件玉器雖大小適宜但有凸出嵌之部分,還好不太刺手,到代開門老件,尤其另端有象鼻穿可穿線打結隨身盤玩,勉強買下。個人推斷此玉件應為如意柄嵌件,和田灰白玉製成,背面光潤未雕紋飾,正面雕蝙蝠與壽桃各一,有增福添壽的吉祥意義。
個人將之定為清代中晚期如意柄玉件。玉友如另有高見亦盼賜告共同參研!
這件玉如意瓦子何時購藏已不可考,因愛玉且1990年代玉件價廉,那時只要是遇到價位合理的玉件就買入玩賞,回想個人當時的收藏決策算是正確,只是未能料到的大陸經濟快速成長,古文物也跟著飛漲。
一般而言,人到富有後衣食住行無慮,一定會想到提昇精神文化生活,玩古樂古是當然的方向,個人深信各項古文物包括玉仍是大幅漲升的形勢,除非世局有重大戰爭不安。
此玉件似為"如意身",也就是如意首、身、柄三件中間的那個部位,當然也可能純為一個嵌件。全器雖有去料減重,厚度仍大,背面打窪去料中間留斷痕,並未作磨平處理,因留料尚厚,故長的兩端以象鼻穿方式與如意固定;正面下方雕蝙蝠,中有一花瓶,應是"福到平安"的意思,瓶上滿佈花枝左右鯰魚各一,自然是"花開富貴連年有餘"之意。
全器打磨拋光完整,個人認為應是清代中期偏晩之玉件。
此件玉如意瓦子是開始收藏玉器的1990年代前期所購,那時玉市場都是各類玉器自大陸大批流出的年代,種類千奇百怪,價廉物美,這件玉瓦子購價早已遺忘,應該不貴,否則就不是公務員的薪水可以承受。
此件玉瓦子頗大甚薄應為如意首,用和田青玉材所製成,背面凹入弧線俊美,左上及右小方各有凸起處經打孔供固定在如意上之用;正面以庭園之山石與花枝爲構圖,花枝隨風揺曵與沉穏山石對比,呈現一幅動靜相宜的美景,全器打磨細緻,圓弧優美,應為清代中晚期之物。
此件如意首瓦子應購於1990年代,尺寸颇大,全器為減低重量之需,去料成極薄狀態,背面在左右端留凸起處各打小孔供如意與瓦子間固定之用,正面雕左右七指佛手各一,四周圍以高浮雕枝葉,構圖美觀大氣,雕刻精緻,栩栩如生,打磨抛光老到一絲不荀,應屬清中期名匠作品。
現在市場此類物件頗不易見。
此件玉琴軫顯與七弦古琴所用之琴軫形制大不相同,孔為直穿,孔徑較小,個人認為應是二胡所用。
一般古琴之琴軫多用硬木所製,比較高級的也聽說過用象牙製作,當然玉製的都是最高等級。這件玉琴軫是由帶墨點的白玉製成,為避免實際操作緊弦時打滑,在扳手部兩側設計有凸出的直條棱缐,造形美觀實用。
個人對玉的收藏最早期除扳指外,大都是一手握可以方便盤玩的東西,所謂"玩玉"一定是以盤玩為主,生坑玉器特別喜歡玩,因可以看到盤變的過程,尤其是色澤與油潤度的變化,這是玩珠寳不能享受到的特有樂趣。
早期常買玉琴軫是因它長形又有穿孔很容易隨身盤玩,初遇這件玉雁足因崁入雁池部分是方形,有點刺手不利盤玩,原並不想購買,後想到此類玉件甚罕見,玩玉十餘年未曾遇過,玉商告稱這件琴足是渠在大陸親見取自一個老殘的古琴,出處明確,加以足部花朶紋飾處略有绺痕,開價合理,乃予購藏。
這件玉雁足上部方形部分長年崁在琴身雁池內,玉質白潤(詳圖一紅色方圈部分),而雁足部分明顯有時光歲月的色澤變化(圖一紅色圓圈部分)。可以立即比對出同一玉件崁入與未崁入部分的差異,這也是一件研究玉器很好的教材。
此玉琴軫與一般常見形制大不相同,成頭大底小情形,尤其琴軫全身設五凹入弧形溝糟,底部勒弦孔處亦配合成五角狀,非傳統圓弧形,極富線條變化,較符美學觀點。
全器顯有入土褐色沁痕,底部弦孔部分尤重(詳圖二紅色箭頭處),玉質為偏白和田山料,亦與常見青玉有別。
(為利玉友瞭解玉琴軫及雁足使用位置情形,請參看下列古琴有關資料:引自網路襌藝雅集)
一. 琴的式樣與基本構造
傳統的古琴式樣甚多,不下數十種,例如伏羲式,號鐘式.仲尼式連珠式.落霞式.蕉葉式等.其中以仲尼式最常見.不論何種琴式,其結構及發音原理均無大差異.簡言之:是以狹長而等長寬的面板及底板,依一定規格刨剜後膠合,鑲配以必需的佩件,如:承露.岳山.龍齦.琴徽.琴軫及雁足等,上畢灰漆再裝上琴絃,即成成樂器.
二. 琴的尺寸規格
古人云:琴長三尺六寸六分.從唐代以來的傳世舊琴來看,大琴的絃長約一二零至一二五公分之間,而小琴(或稱膝琴)多在一一五公分以下.琴體厚度(不連岳山)約五至六公分厚.琴的寬度視琴式及製琴者要求而定,以一般尺寸的仲尼式為例,琴首寬約十七至十八公分,肩寬約十八至二十公分,尾寬約十三至十五公分.
三. 面板
古琴的面板較厚,其外是圓弧型的琴面,內則剜成槽腹,與底板合成共鳴箱.面板多採用梧桐,取其木質鬆軟而利於傳音,亦有以杉.忪製作面板者.琴面上嵌有岳山與龍齦,以承琴絃.緊貼岳山外側之承露,是絃眼所在,絃眼垂直貫穿底板.龍齦兩旁的冠角(又稱焦尾),具保護及美化琴面尾部作用.鑲於琴面外側的十三個徽,是泛音及按音音位的標記,用螺鈿或金.玉製成.琴面自項肩至岳山間大多有低頭,約自二.三徽開始,漸次低於水平線迄岳山內側止,使右手撥彈琴絃時不易觸及琴面.
四. 底板
古琴的底板較薄且平,厚約一公分,用硬於面板的木材製造較好.琴底開有兩出音孔,近中間者名龍池,近尾部者稱鳳沼.絃眼下端開有長方形而下凹的軫池,是裝置琴軫之處.琴首兩角嵌有木製護軫,以保護琴軫使不易受撞擊致走音.琴底腰中開有兩個足孔,以安放雁足.琴絃自琴面岳山頂部,經龍齦.齦托繞至琴底而纏於雁足上.焦尾下貼在齦托兩旁,均以硬木製成,與琴面的冠角同具保護及美化琴尾之作用.
五. 琴腹
面板及底板膠合後,其中空腹腔即為琴腹.腹內面板除邊緣.項實.尾實及足池週邊外,餘悉剜成弧形下凹之槽腹,僅於正對龍池及鳳沼處留有隆起之納音,以防聲音過早溢出琴體外.腹內底板多製成平面或微彎如瓦片.於肩(約三徽)及近起腰(約八徽)處各設音柱,分別稱為天柱.地柱.部份琴的腹內於項實及尾實旁加製半月形凹槽,名為聲池.韻沼.亦有部份於琴首項實旁加挖舌穴,以幫助共鳴.
六. 灰漆
用鹿角霜(中藥一種)研成粉末,與生漆調合成灰遍塗於琴體,待乾後磨平,經數次同樣工序直至灰層具相當厚度,便可上光漆至通體光滑平整為止.琴的灰漆對琴體極具保護作用,對聲音亦有所影響.
七. 琴絃
自古以來琴都使用蠶絲絃,至近代始有尼龍包鋼絃問世.鋼絃之優點是音色明亮,拉力較強不易斷,可上較高之音調,若論音色之古樸澹雅,仍以蠶絲絃為勝.
此件玉琴軫由和田青玉所製成,器形規正大氣,玉琴軫勒弦側孔與底孔製作美觀,琴軫全身刻平行凹入大小紋飾以利調音手感,琴軫底孔處因近玉皮質軟略有吃土受沁。總體而言,這是一件難得精緻,形態優美的玉琴軫。
想必曾經伴隨著一具風姿卓越的七弦古琴,走過了多少美女雅士的彈唱時空歲月?!而同在一組歷經繁華的其他六支玉琴軫現在是否依然安好?在滚滚紅塵裡又都家落何方?